|
|
一位被人称作为“疯子”的老人,花光半生积蓄,用了近半个世纪的积累,建造了一所白鹿原民俗博物馆。 和广汉,1931年4年生人,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的江村。家中排行老二,其中上面一位姐姐,下面三位妹妹,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在其年幼时,就早早的承担了家里的农活。在他的记忆里,夏收的季节里,曾多次看到过梅花鹿。 家境贫寒的他,早早就辍学。14岁那年,他在一家布庄给人家当学徒,由于他的机灵,很快就学会了手艺,同时还学会了与打交道的能力。这都得益于他之前读书时,认识到写毛笔字和打算盘的重要(上学时,打算盘是他最喜欢上的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年,他到了西北区花纱布公司西安市公司业务科工作,就此开启了他一生的外贸生涯。由于他工作的突出,与1954年,调入西安市商业局工作,他回忆道:“我在商业局工作了10年,几乎所有科室都待过,这段经历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在商业局的10年里,由于表现出色,1961年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同时他还自学完高中文化,去天津外贸学院深造完成大专文化。 在随后的1964年到1974年的时间里,他被调入西安市外贸综合公司任职,由于其多年的经历和自身的能力,被任命为公司的经理。“那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时期,外贸形势复杂多变,但我们始终紧跟党和国家的政策,努力推动企业未来的发展。” 他娓娓的道来。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他于1974年去到南泥湾五七干校学习,同时担任第三队队长之职。一年后的1975年,他重新再回到外贸公司上班。就这样,他一直待在外贸公司,直至1991年退休。 退休后,他便全身心的投入他热爱的收藏工作中,在他所有的藏品里,最让他自豪的是那:万余枚章。让人欣佩的是,这些像章,被他一个一个的裱在了铝合金的三个相框内,更具有特色的是,这些像章被裱成了 “毛 主 席”三个字。看着这整整齐齐的像章,能清楚看到不同的材质。和广汉老人介绍到:“这些像章有陶瓷、光学玻璃、夜光、塑料、竹质、搪瓷等多种材质,每一枚背面都有制作单位,记录着它们的历史背景和独特价值。”他费尽心思的把它们裱在铝合金的相框内,为的是避免像章被氧化,能保存长久。 当然,他的收藏品里不仅仅只有毛章,还有农耕老物件、酒器、票据、酒瓶、钱币等等。为越来越好的展现藏品,他把自己院子改成了白鹿原民俗博物馆。里面摆放了很多他从白鹿原各个村庄收集来的农耕老物件,他说:“这些农具是我从白鹿原各个村庄收集来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辛勤劳作。”他这个博物馆陈忠实生前曾经到访过三次,并且还在博物馆留言上写下:“留住农耕文明以鉴后人”。同时陈忠实看到他的藏品后,惊讶的问到:是什么让你有这么大的决心,收藏这么多东西?和广汉老人回复说:“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收藏能让年轻一代了解原汁原味的白鹿原农耕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慢慢的变多的农村孩子已经不了解传统的农事生产的全部过程,甚至不知曾经的农具长什么样,不知道祖辈是如何生产生活的。” 其中在他收藏的酒瓶上,还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故事。1986年,听说长安酒厂的酒瓶非常美观,并且还很具有收藏价值,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肯定也想弄一件。但为了这个酒瓶,他连着跑了两次酒厂,第一次扑了个空,第二次去的时候见到了厂长,不管他如何努力,酒厂还是没有把酒瓶卖给他。最后在他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农户窗台上放着这样一个酒瓶,他就里面停下脚步,询问农妇且买下酒瓶,可农妇一直不肯卖,最后在他不懈的解释和恳求下,终于花2元“巨额”从农妇手中买下这个酒瓶,得偿所愿! 现在,和广汉老人自己独自生活老宅里。现年94岁的他,由于年龄的关系,在藏品的打理上,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的孩子,没有接手他的准备。对于藏品后续的保管,很揪心,他想给这些藏品找一个真正的爱好者,而不是为利益而来接手他藏品的人。 一位普通人,能够穷其一生来收集历史背景和文化藏品,让我们时刻铭记咱们传统的农耕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一颗璀璨之星。谁又将继承这些时代记忆? |
|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